南方艺术网 以权威性·公信力·影响力在中国文学艺术界享有崇高地位!

忘记密码? [免费注册] [请登录] QQ登录

南方艺术

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专辑 南方论坛

阿翔:一个无法停下来的狂热训练者(2)

2012-10-25 09:06 来源: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:王西平 阅读
  观点
  
  问:1987年,你在一个红色的笔记本上写了厚厚的《阿翔的诗》,据你自己说幼稚得很,拿出来,能“酸掉大牙”,这种所谓的“酸诗”你现在有没有勇气拿出来让我们瞧瞧?不过好多人不愿提起自己的过去,诗人甚至不愿晒出自己以往的幼嫩之作,我认为隐瞒过去意味着失去未来,你怎么看待我的观点?
  答:我承认你说的有道理。但是我坚决不拿出来。不是隐瞒过去,而是“悔其少作”,不酸掉你的牙已经不错了。你还能指望一只青蛙去找一下自身消失的“尾巴”么?哈哈。
  
  问:你为什么将1986——1989年这四年称为自己的“学徒期”?
  答:因为我写得比较幼稚,我起步时东碰西撞,跌跌撞撞,其后不加选择学习前辈诗人的长处,比如语言、意象、技巧,这期间有过被误导走了弯路,甚至摸不着门槛,几乎盲人摸象。所以现在回头看,我只能把那四年定为自己写作的“学徒期”。
  
  问:1990年以后,你主要依靠安徽的《诗歌报》月刊(《诗歌月刊》前身)、通信方式,以及大量民间诗报来接触诗歌原生态,甚至在黑暗中触摸,你自己说那时候“根本没有自己的‘现场’”,这现场是指什么?是人与人构成的“圈子”吗?
  答:我说的“现场”,并不是“圈子”,那是两个概念范畴。“没有自己的现场”,指的是自己的写作没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感,甚至没有写作背景的时代感。总之一句话,自己的写作缺少了气场。
  
  问:然而,真正属于个体的诗歌写作,是不是既不需要任何“现场”,也不需要任何“圈子”?
  答:没有自己的“现场”,只会使自己更加孤独,更加在在黑暗中摸索着,这个时候你对哪怕的一点点光线开始敏锐起来,并迅速抓住。诗人并非不需要“圈子”,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,圈子是什么?无非是交流的场合。
  
  问:也许当一个人真正失去“现场”时,孤独会使他的写作变得纯粹起来,你自己也将一段“曾经的写作”,比作“一种无法停下来的狂热训练”,那么你通过这种训练,试图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或效果?我迫切地想知道,你一个人在语言里究竟想干些什么?
  答:我那时不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,如果说夜空里的闪电是一种效果,那么我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,这就是我对语言最初把握的感觉吧。语言是无所不能的,只要我愿意,语言总会在某个时候能让我变得更轻,甚至,让我飞起来。实际上我在试图探测一个人所能照亮的地方究竟有多大,或者说,一个人的回忆的边缘究竟离他有多远。
  
  问:网络的加速,与你“笨拙的慢”是一种什么样的辨证关系?
  答:网络诗歌的热闹繁荣,已经使诗人变得浮躁,容易使自己厌倦。你需要 “笨拙的慢”来体现内在的自足性和过程的状态,避免依赖网络的加速。如果非得要换一种说法,将会是这么一段另一面的叙述:吃饭、睡觉、工作、约见朋友、出差如此等等,诗歌没有绕过,它经历了这些琐碎的片段,然后对个人内心进行的一次精炼,贯穿时间和个人历史的区域。所以不可依随网络诗歌的潮流,让自己慢下来,再慢下来。
  
  问:现在更多的人似乎更加认同于“现场和历史”的诗歌,而你自己却从来在有意回避着什么——一个真正自我的显现,甚至否认“自己的现场和历史”的发生,但是在我看来,这是你精神指向和身体封闭所致,你的“现场和历史”不是说没有存在过,而是借助身体的梦幻、遥想,和现实的童话语境去实验的?您自己不觉得吗?
  答:记得我说过诗歌是一个人的心灵史,必须指出的是,“心灵史”不意味着就是一个人的个人史、身体史。怎么说呢?我不否认“现场和历史”,我可以通过借助身体的梦幻、遥想,和现实的童话语境去实验,但我避免把诗歌写成个人自身的种种遭遇、种种苦难,甚至无病呻吟。这一点上我觉得有着很大的失误,在这里涉及到“价值观念问题”,那就是意味着“被认同的价值观”。诗歌作为七大艺术之一,你只需要记住“诗人何为”这一古老的命题。
  
  问:有人说过,当你真正警惕“批评和喝彩”的时候,慎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,那么你自己会在乎这种方式吗?过分的“慎独”,会不会成为你的绊脚石,甚至造成更大的危险?
  答:“批评和喝彩”实际上是“双刃利”,因为有一种批评说不符合潮流和他们内心的套框,有一种喝彩意味着被认同的价值观,也就是符合某种潮流和套框,对此我肯定会警惕的。我很在乎慎独,我并不是一个滥写的人,至于会不会成为我的绊脚石,应该不会。日日新,这应该是每一个严肃的写作者都应有的态度,也是每一个忠实于艺术的诗人的必然。
  
  问:我一直有一种直觉,你的世界是蓝色的,你就像一只小小的鼹鼠,始终在一个未知的洞里发现并命名着什么,诗歌是你掘土的器官,我将这种直觉归咎于诗歌的“气场”的干扰,那么你是如何感知自己的诗歌气息的呢?
  答:呵呵,你这个比喻真有意思。你要知道,我感知自己的诗歌气息的却是恍惚迷离的梦寐状态,从中发现我要寻找的东西。我能做的就是隐藏自己,珍惜笔下的“自由”,同时对于诗歌怀着一种敬畏,唯有这样,诗歌之翼才会在头上轻轻扇动。我在另外的访谈中也是谈及到:写作并不是貌似深刻、文化、滴水不漏,不是完满的技巧,也不是辞藻的华丽,更不是表达中的圆滑,正是这些太多的东西让我们看出了破绽。真正的写作应当对世界的未知去发现并命名。那些写作中的孩子气、率真、脱口而出的幼稚、懵懂、局限是不可丢掉。唯如此,才能体现出写作观念上独特的理解。
  
  生活
  
  问:民间诗刊收藏似乎成为你最大的“特色”,那么现在收藏到哪种程度了,能晒晒吗?
  答:我是从1990年开始收藏民间诗刊,某种意义上说,民刊是承担了现代汉诗的记载和发展,这就具有历史的价值。加上印数一向很少,不公开发行,这就有了收藏的价值。近20年来,我收藏了不少,包括油印本、铅印本、复印本、胶印本,甚至豪华本等等。究竟收藏了多少种民刊我没有细心数过,我一直迷糊中,大概在6、700种以上吧。收藏重点在于80、90年代的民刊,比如我近几年收藏到四川80年代的《非非》、《中国当代实验诗歌》、《汉诗:二十世纪编年史》,居然收藏到《非非》两本创刊号、两本《汉诗:二十世纪编年史1986》,嘿嘿,这些是老古董藏品啊,至少,是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诗歌复兴。此外还有90年代的北京《现代汉诗》《偏移》《小杂志》《翼》、上海《喂》《异乡人》《倾向》《南方诗志》、福建《诗大型丛刊》、四川《非非诗歌稿件集》《地铁》《存在诗刊作品集》《终点》《诗镜》》、深圳《诗艺》、广东《面影》、《诗歌与人》、黑龙江《过渡》、河南《阵地》、湖南《锋刃》等等,这些民刊阵容强大,幅盖面广,都是有价值的东西。当时顶级的民刊不用掰指头也能数过来。
  
  问:你现在的深圳生活如何?以某一天作为例子,详细说说吧。顺便描述一下你生活和工作的周边环境。
  答:我在深圳生活了两年,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。我来深圳就是因为我的爱人在那里工作,意思是我成了她的跟屁虫,哈哈。我们是居住在上沙,那是城中村,有市井的味道,但就是空气不太好。至于工作有时在家进行,有时去公司。比如在一天的时间,为两三份杂志编辑稿子,并负责一个栏目策划访谈工作;为文化公司负责策划草案,然后完善它;晚上挤出时间上上网,写写诗,要不然看看电影,一直到深夜一两点才睡。呵呵,生活大致就是这样。
说点什么吧

热点资讯

南方论坛

© CopyRight 2012-2025, zgnfys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蜀ICP备06009411号-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:何霞

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,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,否则,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